国际贸易合同 第1篇
摘要:近几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因国际贸易欺作而给有关当事人造成的损失每年达数百亿美元,因而研究国际贸易欺作的类型及其防范措施意义重大。作为国际贾易欺作基本类型的合同欺作的形式,主要有合同主体的欺作、利用合同条款欺作、利用合同履行欺作、数量限制或强制性规定欺诈等。为防范国际贸易合同欺作,应根据不同情形采取不同的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合同;欺诈;防范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几乎任何一项国际贸易业务的进行都要运用合同手段。国际贸易合同能够设立、变更、消灭国际贸易当事人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衡量当事人各方的是非曲直。正因为国际贸易合同应用的广泛性,所以很多国际贸易欺诈活动都是利用合同手段进行的。我国加人wTO以后,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国际贸易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国际贸易合同所起的作用更为重要。为了在国际贸易中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了解、掌握国际贸易合同欺诈的类型及其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很有必要。
国际贸易合同欺诈的类型
(一)合同主体的欺作国际贸易合同的主体即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发展的情形下,国际贸易合同主体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经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小商人,甚至有专门的商业骗子。在国际贸易中,合同主体的欺诈形态主要有:
1.虚构主体欺诈。这种形式的欺诈主要有合同当事人一方未经注册、子公司未经母公司同意而打着母公司的旗号签约、合同当事人纯属商业骗子等情形。
2 . 有限责任欺诈。这种欺诈主要是利用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特点进行的。由干这两种公司的法律特点之一是公司以其全部注册资本为限对外承担责任,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因而给某些心怀恶意的国际贸易欺诈者以可乘之机。特别是象实行资本授权制的英美国家对注册资本的要求不很严格,这更为从事国际贸易的欺诈者提供了法律上的方便。这些人往往以很低的资本注册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然后在国际贸易中浑水摸鱼。
3 . 主体变更欺诈。这种欺诈方式是指在国际贸易合同欺诈中,通过主体变动实施欺诈。具体做法是合同当事人一方将自己的合同义务转让给第三方,第三方所提履行条件往往比较优越,在合同的原当事人对第三方资信不作深人了解的情况下,易上当受骗。
(二)利用合同条款欺作许多合同欺诈的发生,都是由于当初双方们立合同时对某些条款订得不完善,给一方借此进行欺诈带来可乘之机。利用合同条款进行欺诈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1 . 品质条款欺诈。这是合同一方当事人产私用合同对商品品质、规格规定的不详细不具体而对对 方进行欺诈的方式。
2.索赔条款欺诈。在国际贸易合同中往往订有索赔条款,规定如一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则对方有权对其提出索赔要求,以保护守约方的合同利益不受损害。利用索赔条款欺诈,有买方对卖方的欺诈,如买方所提条件虽很优越,但给予卖方的履约时间较短,最终使卖方违约而向卖方提出索赔要求;卖方也可利用索赔条款对买方欺诈,如合同规定卖方的履约时间较长,卖方向买方交付不合格的产品后因超过合同规定的买方向卖方的索赔时间而使买方遭受损失。
3.违约金条款欺一诈。国际贸易合同欺诈中利用违约金条款进行欺诈时,欺诈方总是在订约前充分了解对方的实际履约能力,然后利用对方急于进行出口贸易的心理,与之订立超出对方实际履约能力的大宗贸易合同,但履行期限又短得让对方无法履行,欺诈方即可得到大笔的违约金。
4.担保条款欺诈。国际贸易合同欺诈方利用担保条款欺诈的做法是欺诈方提供担保以增强合同对方当事人的信任,但这种担保是无效担保或担保物易灭失或转移的担保。即使欺诈方不履行合同时,受害方终因不能行使担保权而受损失。
国际贸易合同 第2篇
国际贸易合同中缩略词的使用使其具有时效性。如:Qty=quantity数量,L/C=letterofcredit信用证,FOB=freeonboard离岸价,M/T=mailtransfer信汇。份数国际贸易合同中涉及的许多单据是需要多方持有的,故需要注明单据的份数,因此注意份数的英文表达也是至关重要的。如:induplicate一式两份,inthreecopies/intriplicate一式三份,inquintuplicate一式五份。因此,份数的表达均为介词in加上表示份数的名词组成的短语。金额国际贸易合同的主要形式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故交易金额是贸易合同的重要条款。为避免篡改和读取错误,通常在标注数字金额之后,须注明英文金额,如$1,000,000,。大写此外,因注意国际贸易合同中的条款标题需大写,如:PACKING包装。另,合同中出现“买方”和“卖方”字眼时,首字母应大写,如theSellers、theBuyers。
2国际贸易合同的句子结构特征
倒装虚拟条件句
国际贸易合同中经常使用倒装的虚拟条件句。如:ShouldtheSContract,…在虚拟条件状语中,如果有should,通常将if省略,主语提前,变成should+主语的形式。
后置定语
国际贸易合同中,通常使用后置定语来修饰名词,补充了必要信息的同时避免从句的冗长复杂,使得语言简明扼要,逻辑严整。充当后置定语的成分一般为介词短语、分词短语以及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作后置定语介词短语位于名词后,可充当后置定语。如:L/Catsight即期信用证,空运提单原件,发票一式三份,rulesineffect有效的规则。分词短语作后置定语分词短语位于名词后可充当后置定语,分词与其逻辑主语成被动关系时用过去分词,分词与其逻辑主语成主动关系时则用现在分词。如:,measurestakenbytheSellers,causesspecifiedinClause15ofthisContract;…,disputearisingfrom…形容词短语作后置定语形容词短语位于名词后亦可充当后置定语,如…
被动态
国际贸易合同中还会采用to+被动态位于句首的结构。如:T./TobecoveredbytheSellers…插入语插入语也是国际贸易合同的语言特征之一,用以补充说明,同时保留了句子结构的严密完整性。如:TheSellersshall,,Buyers./TheSellersshall,,…复杂长句国际贸易英文合同中经常使用含有多个从句的复合长句,以致句子结构长,语法关系复杂,但脉络清晰,表达准确,逻辑严密。如:W,shouldthequality,specification,C,’sengineer,,orforcompensation,andallexpenses(,,.)shallbebornebytheSellers.货物抵达目的地后90天内,如果质量、技术规格或数量经发现与合同规定不符(除保险公司和运输公司责任所负),买方应该依据_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检验报告或者是卖方的调试人员在安装调试时出具的报告,有权要求替换或补偿所有的费用(包括商检费、替补件来回的运费、保险费、仓储费、货物装货卸货费等)均由卖方承担。在上述长句中,句子的中心结构是TheB,Sellers.同时包含时间状语、条件状语从句、定语从句、方式状语、后置定语,以及介词和连词。句子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符合法律文件的严肃性及缜密性,同时也为理解和翻译增加了难度。因此,熟悉英语的句子结构,具备解析长句的能力,也是理解和翻译国际贸易合同的必要条件。结论国际贸易合同属于法律文件,因此合同文体具有修饰严密、用词准确与严谨、句子结构逻辑性强等特征。为求语言简明、直接,语意清晰明确,合同语言多采用严密正式的情态动词、古体词、专业术语、缩略语、短语、分词结构、插入语,以及逻辑严密的复杂长句。对国际贸易合同的英语语言特征分析将为提出有效的翻译策略以及教学方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际贸易合同 第3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合同翻译;提升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活动逐年增加,带动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5月,我国进出口总额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其中,出口万亿元,增长;进口万亿元,增长;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动力转换加快,回稳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从国际市场看,我与欧盟、美国、东盟等前十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对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出口分别增长、、;对俄罗斯、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和。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日渐频繁,商务合同的翻译工作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商务合同的翻译在经济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的双方利益,在商务合同的翻译过程中[1],要抱有严谨、严肃、认真的态度,保证翻译出合同中的准确内容,确保交易双方的利益得以保障。在商务合同中,专业性的词汇比较多,要求翻译人员要掌握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与专业的翻译技巧,保证商务合同翻译的准确性。
一、国际商务合同概述
所谓国际商务合同,是谈判双方在自愿、平等的情况下,所成立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根据贸易双方的协议所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经常接触到的有买卖合同、合同、租赁合同以及信贷合同等,这类商务合同具有独特的特征,逻辑性比较强,比较专业与正规,其框架层次非常明确,语言和句式非常清晰,专业性比较强。一般会涉及到运输、保险、金融、经济等多个领域,包含着许多专业术语,所以在商务合同的翻译过程中要严格谨慎,确保翻译的准确无误,遵循贸易的相关原则。
二、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合同翻译原则
1.确保合同翻译的准确性
国际贸易中商务合同的制定是受到一定的法律保护的,通过协议的方式来约束贸易双方的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对外贸易也在逐渐增加。现如今,商务合同的专业性非常强,所涵盖的领域逐渐扩大,对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在商务合同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准确无误,翻译的内容无须多么华丽,但是译文用词要相当准确,严谨地表达出合同中的全部内容,不能够模糊不清,尤其是相关的法律与商务专业词汇,要格外注意,避免错译的现象发生,影响经济贸易的进行。对于不确定的词汇,要通过查阅书籍或者咨询更专业的人士,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使得贸易双方更能够了解对方的需求,避免不必要的分歧产生。
2.规范统一
国际贸易中的商务合同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一种文体,具有完整规范的特点,语言结构要非常严密。在合同中,包含着许多专业与特定的词汇,在贸易合同签署后会立即产生法律效率。合同翻译者要注意译文的统一与规范性,对于特有的词汇,要保证始终翻译成统一意思,不能够按照自身的想法而任意地改变。在商务合同中的专业术语、名称以及概念等自始至终要保持统一,确保商务合同翻译的流利与准确性。
3.表达通顺
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有所差异,商务合同中包含的领域比较广,翻译人员翻译过程中在保证准确无误的基础上,要确保语句表达通畅,不存在意义模糊的语句,使人们理解上产生分歧。商务合同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存在一点漏洞,翻译人员要认真仔细,组织翻译语言,避免模糊语言的出现,简明扼要地演绎内容可以使双方一目了然,准确地理解双方的意愿与目的,促进交易贸易的顺利进行。
三、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合同翻译注意的问题
1.商务合同翻译中的格式差异
在国际贸易中,不同国家对于标准化商务合同的范式具有一定差异性,例如新加坡合同分为:第一,用于介绍合同各方的姓名或名称,注册地/国及地址、邮编及各自在合同的简称,第二,介绍合同当事方签署合同的原因,第三,用于约束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日本的商务合同也由四大部分构成,与上述合同最大的不同在于,在叙述部分上端加了一个WITNESSETH(鉴于),最后落款处也没有SIGNEDBY项目,但授权签字代表的职位直接打出来,放在签字的下一行。另外,当事人的简称部分用的都是大写[3]。
2.商务合同翻译中的用词精准
例如,Agreement和Con-tract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协议是对已经做或准备做的相关事宜,经过谈判、协商后取得一致意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做出的约定,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的确定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协议,contract(合同)和agreement(协议)的概念虽然接近,但使用范围不同,不能互换使用。合同是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合同一定是协议,而协议不见得都是合同。可以说,具备合同成立要求的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协议才是合同。又如,May,shall,must,maynot等在合同中用这些词时要极其谨慎,权利义务的约定部分构成了合同的主体,如选用不当,可能会引起纠纷。
3.商务合同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因素渗透在国际商务活动之中,并对其起很大作用。能否跨越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这是国际商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过多强调语言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商务文化的介入,使语言与文化脱节。而商务英语的各个环节都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如果在贸易实务中忽视这个问题,就会产生很多分歧,不利于成功达成交易。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的不同,商务英语中的某些词汇在汉语中只能找到部分对应的词汇,有些甚至在汉语中根本就没有很好的对应词,出现词汇空缺。因此,翻译时如果不加释义,译文读者很难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四、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合同翻译提升路径
提高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合同翻译水平,保障各个合同当事人主体权益,应培养高水平的翻译人才,正确掌握商务合同专业语言特点,加强翻译人员的责任心培养,熟练掌握商务英语的相关知识。
1.培养高水平的翻译人才
对外贸易的增加,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给高校培养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任务带来巨大的压力,经济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同时又促进着我国高校的发展。经济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实践性教学,培养其综合素质,提高翻译水平,努力掌握翻译技巧。商务英语翻译主要针对的是国际贸易,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所以翻译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英语沟通与交际能力。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充分地了解当前社会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标准,及时地发现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与锻炼,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素质,毕业走向社会后,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才能更加具有社会竞争力。
2.正确掌握商务合同专业语言特点
国际贸易中商务合同的拟定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其中包含着各个领域的专业词汇[4],其语言具有独特性,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审阅合同之后,对模糊的词汇及时查阅,确保语句翻译的准确通畅。每个国家由于地域与发展状况的不同,在文化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人员要充分了解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避免在翻译中产生矛盾与分歧。
3.加强翻译人员的责任心培养
商务贸易合同的翻译工作之间关系到贸易往来的成败,稍有差池都会导致交易中受到损失,所以翻译人员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人员,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与翻译技巧的基础上,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对每一项翻译工作都认真对待,发挥高度热情,拥有对翻译工作奉献的精神。翻译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才会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工作中更加投入,翻译得更加细心,为贸易双方的交易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熟练掌握商务英语的相关知识
商务英语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宽。商务英语不同于普通英语,译者要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熟练掌握商务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翻译技巧。翻译人员在学习过程中,要拓宽自身的知识层面,加强各个领域知识的学习,熟悉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国家的相关乡土文化,对于英语翻译不但要求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而且对相关领域知识要充分掌握,确保在翻译中游刃有余,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炜.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J].中国商贸,2012,(4).
[2]晏莉,陈怡,廖丽蓉.浅谈国际贸易中商务合同的语言特点及翻译[J].中国商贸,2012,(2).
[3]何力.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6,(8).
[4]李修莉.探讨商务英语专业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技巧[J].海外英语,2014,(5).
国际贸易合同 第4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防范合同欺诈
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贸易也有了更明显的发展。相应的,在国际贸易中,合同欺诈行为也逐渐增加,直接对国际贸易的稳健运行造成影响,并且降低了国际贸易运营商的信誉。在众多国际贸易欺诈事件中,通过买卖合同进行欺诈的现象是非常多的。因此,系统地研究国际贸易中合同欺诈的方式及其对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国际贸易中合同欺诈的识别
(一)合同主体的欺诈形态识别
1、识别合同主体的虚构
虚构合同主体,即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的行为。比如:“皮包企业”,这样的当事者是没有法人身份的,通常也没有资格签订合同;签订合同的相关者属于某个大型企业的下属机构,母企业的规模大、实力强,不过下属机构的实力差,并且经济上相对独立;相关者完全是商业欺诈,利用假信息、假名字、假材料等,通过多种方式来欺骗对方。
2、识别合同主体的变更
利用主体整改进行欺诈。通常是合同签署一方认为自己不能够兑现承诺,为此表明让承诺标准更好的第三方来取代。在相关优惠政策的作用下,假如另一方并没有对有关第三方的诚信情况进行考察,并且冒然允许了第三方的取代,就可能会导致欺诈行为的发生。
3、识别合同主体的责任形式
合同主体涉及到的种类较多,所对应的责任与义务也并不相同,国际贸易中合同签署方是以企业为主。其具备的法律特征是企业通过所有注册资本来担负责任,股东也通过出资的方式来对企业担负有限责任,因此贸易欺诈者通常选择用最少资本注册一个企业的方法,即便欺诈行为被揭穿,最终法院的判决也是让合同签署方来担负责任,这样,欺诈方付出的也仅仅是较少的注册资本,而被欺诈方的损失却更加严重。
(二)国际贸易中合同赔偿条款的欺诈识别
通过赔偿规定进行欺诈,包括买方对卖方的欺诈,也包括卖方对买方的欺诈。买方对卖方的欺诈,一般是是由于卖方不够谨慎,买方对产品质量和设计标准进行诱惑,从而在合同约定上进行调整,让卖方认同并签署合同,但是其内容约定已经超过了卖方的实力,为此通过卖方违约这个理由,申请赔偿。
二、国际贸易中合同欺诈的防范
(一)合同订立中的防范措施
1、合同订立前的准备工作
在签署合同之前,想要更全面地预防合同欺诈,一定要提前制定一些预防措施。其一是对市场行情进行了解;其二是对交易方的资质及实力进行必要的评估。和国内合同的签署相同,签署一个国际贸易合同需要对市场状况进行调研。例如买卖合同中商品的售价、质量等等,都需要有关方面先做好市场调研,摸清国际市场状态,以此来选择最佳的产品及售价,从而确保合同约定能够顺利履行。
2、合同订立中的款项内容
买卖合同的内容都是通过各项条款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的,所以在确定国际贸易合同的各项条款时,双方当事人应当认真商讨、斟酌后再最终确定。订立时最好参照同行业的合同示范文本所提供的样式逐条逐款的斟酌,尽可能订得明确。对于那些与合同的履行及预期目的的实现有关系的条款,都应具体明确,做到条款齐备,词句严谨准确,内容合理合法。
(二)合同履行中的防范措施
1、对对方当事人履约能力情况的督促
国际贸易合作达成之后。我们需要分析、考核对方的实力情况,对对方有比较准确的判断。在合同内容担责阶段,要重点分析合同签署方的计划及其诚信、资格、实力等有没有发生改变,以此来制定相应的策略;在合同签署后,不单单要分析对方是否正打算履行承诺,并且还需要督促对方根据合同规定来履行承诺。此阶段,也需要确保自己能够履行承诺。
2、对对方当事人在履约过程中欺诈行为的应对措施
若想要国际贸易中合同约定正常的履行,一定要防范合同欺诈行为的出现,根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在履行承诺期间需要遵守相关的制度、要求等,国际贸易中合作双方也需要了解这些制度及要求,确保合同内容能够顺利实施。根据确定的抗辩解体系及越位权、撤销权规则,及时预防与解决可能出现的合同欺诈现象。
(三)合同赔偿条款欺诈的防范
1、重视赔偿依据
赔偿依据涉及到法律政策及真实案例。法律政策属于签署方的合约规定;真实案例代表着违规事例。像买方设计的产品存在漏洞,卖方预防赔偿欺诈的主要方式是本身真正掌握合约内对质量表述的具体内容及本质。卖方一定要清楚合约内对质量的表达内容是否正规,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兑现相关的责任。合约内需要选购一个方式来代表质量。
2、重视赔偿时效
赔偿效力,代表着受损者向违约者要求赔偿的时间规定。对于国际贸易合作而言,若要想让产品的争议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一定要注意不可放置过长,避免收集及整理证据遇到障碍,并且为了让权益者及时维护自己的权益,让贸易争议迅速得到处理,一般都需要备注赔偿期限。在通常状况下,赔偿效力是在合约内详细备注的,合约里无承诺的,根据相关法律政策来明确。赔偿效力和受损者申请赔偿权益的时效性有一定的关系,如果这个时效结束的话,那么另一方是有拒绝的理由的。
三、结论
国际贸易中合同欺诈的防范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效地防范今后变化多端的国际贸易买卖合同欺诈。在电子商务兴起的21世纪,电子合同将成为今后买卖合同的主要载体。目前防范电子合同欺诈的途径主要有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如何进一步防范国际贸易业务中的电子合同欺诈,本文认为应从加强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科研和开发、健全电子合同立法、设置电子合同行政主管机构等多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李曦.国际贸易合同欺诈防控[J].内江科技,2007(12):102-106.
国际贸易合同 第5篇
关键词: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合同风险;法律防控
随着当前国际贸易环境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如今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控机制,因此其在合同洽谈、合同签订、合同履约等多个环节中,往往存在对合作的主要细节把控不到位,合同内容体系不够严谨等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相关法律纠纷等相关事件的产生。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构建全面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而做好风险把控工作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要求,这一内容就包括合作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1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开展状况分析
事实上,我国在茶叶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且种植面积最大的茶叶的原产地国家,在世界上茶叶贸易交易中,无论是交易价格,还是茶叶类型,我国茶叶企业都具有一定话语权。一直以来,我国在世界茶叶贸易交易中都极具竞争优势,因此想要充分了解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合同风险,就必须对我国茶叶国际贸易状况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了解其具体状况,结合相关贸易类型,从而为有效分析其潜在风险提供基础和帮助。
我国茶叶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茶叶企业在世界茶叶贸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21世纪以来,随着其他茶叶生产国家不断发展,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和总额受到影响,在茶叶贸易总量和增长速度上出现明显下滑,我国茶叶贸易不仅发展缓慢,而且受其他产茶国家冲击进一步加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如今我们在确保现有市场份额基础上,以茶叶品质提升为突破口,有效提升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水平含量,从而提升我国茶叶企业在国家贸易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国际茶叶贸易市场情况看,目前肯尼亚、斯里兰卡等新型茶叶国家更具优势。
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的特点分析
茶叶国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有较大份额,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茶叶国际贸易的竞争力薄弱主要表现在:首先,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滑,其他茶叶产业国对我国茶叶生产冲击力进一步加大。其次,我国茶叶产业科技含量低,生产落后问题进一步突出。再者,目前我国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先进、完善的经营思路,其整体产品体系建设缺乏创新力和多元化,茶叶贸易缺乏持久张力。
我国茶叶企业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及发展机遇分析
我国茶叶企业国际贸易中也存在一些优势:首先,当前世界茶叶贸易的产品类型格局中,主要有绿茶、红茶,虽然在红茶贸易上优势不足,但在绿茶国际贸易中,我国有一批具有丰富品质、成熟品牌体系的绿茶企业。正是基于这一优势,目前在国际绿茶市场中,我国有着极强的价格制定权和话语权。此外,我国浓厚的茶文化,也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茶叶贸易市场中的独有竞争力,而茶文化在与茶叶贸易紧密结合的过程,也充分展示出了我国茶文化强大的输出实力和内涵价值。目前我国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有所弱化,在全球市场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我国茶叶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大受影响。然而机遇历来都是与挑战并存的,因此我国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水平提升也处在一定机遇期。随着茶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人们品茶需求量进一步扩大等等一系列积极因素都为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而我国有着茶叶生长的良好基础,因此只要我们注重提升茶叶产品品质,丰富发展茶叶产品结构体系,就一定能为整个茶叶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提升提供重要基础。随着国际茶叶贸易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当前只要我们能抓住重大发展机遇期,就一定能为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提升寻求到机遇。
2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各个环节中的合同风险表现
在茶叶国际贸易中,中国的茶叶企业往往占有一席之地。而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通常需要签订相关合同。通过合同签订,从而对买卖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有效约定,也对整个交易过程进行了有效的法律约束。茶叶企业在茶叶交易过程中,往往需要提前预定产品,这与茶叶企业多为产品导向型企业有很大关系,因此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往往需要签订相关法律合同,而在这些合同中,就会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包括在商务洽谈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风险、合同签订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以及合同履约执行过程中潜在的风险等等。
洽谈合同过程中的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具有共同利益点,通过双方利益置换,从而达到双方利益共赢。因此在合作初期,双方需要反复洽谈、磋商相关合作意见和信息,而这些洽谈的内容就成为双方签订合同的有效参考,或者成为合同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合作双方最终所签订的合同是其整个洽谈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见之和。事实上,在双方合作洽谈过程中,很少有一次洽谈就达成最终合作意向的,都需要双方进行不断磋商,最终就合作事项达成一致看法,而在沟通过程中,就会通过一系列沟通方式进行交流和磋商,最终双方交换意见完成后,就形成了正式的合作合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对双方合作的信函和邮件等内容,进行妥善保存。要及时对双方沟通信息进行更新和研究,确保双方合作洽谈内容能达到一致。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一旦与买方或者卖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洽谈具体合作细节,而在这一过程中,茶叶企业必须慎重沟通合同的每一个细节和具体条款,并且给与对方准确答复。此外,针对双方意见沟通信息也要进行有效保存。同时,在与对方洽谈贸易过程中,针对涉及双方合作利益的问题,必须据实回答,不能夸大,从而影响双方后期实质性合作。比如买方提出某一茶叶的购买需求,茶叶企业必须从自身生产实力出发,不能盲目答应,既要合作诚信,同时也要合理、有效保护自身利益。
签订合作合同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在合作双方达成一致合作意向后,双方需要结合合作基础文本,拟定具体的合作合同细则,并签订具体的合作合同。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合同的细节内容进行认真审理,不能出现疏忽。事实上,很多合同的违约问题,都是由于细节把控不到位所造成的,所以在签订正式合同时,必须对合同的细节和重要条款进行有效把控。在这一环节,需要充分注重三个方面的规范化,一是对相关合同术语的规范化应用。事实上,在国际贸易合作开展过程中,往往有一些专业术语,而这些专业术语都有着相应内涵,想要有效规避其风险,就必须对风险内容进行深度把控。其次是在付款方式的选择。在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普遍使用的是直接汇款和信用证等方式,因此,茶叶企业必须对自身付款方式进行有效了解,从而避免因付款问题造成合同合作风险。最后,是出现问题之后,解决双方争议方式的具体选择。无论是仲裁,还是提请诉讼,都尽量选择合作双方容易执行,且能够对我国茶叶企业起到有效保护作用的方法。
合同履约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合同完成商谈和签订后,最重要的过程是合同履约。在合同履约过程中,茶叶企业应该注重对合同履约条件的把控,同时针对双方合作进程的具体实施情况予以及时更新。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把握两大细节,一是对双方具体合作条款的内容进行认真对照,并按照相关要求予以执行。比如在合同中,会对双方货物交付时间和相关进度予以约定,而茶叶企业就要结合这一要求,按照约定严格执行。此外,在货款的收取上,也要及时予以跟进,当双方合作过程中出现其他因素影响时,要及时上报双方管理层,从而继续决定合同执行情况。此外,是在茶叶交付和货款收取过程中,要及时予以检查,并及时给与对方反馈,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要及时与对方沟通,验证。
3结语
随着全球国际贸易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当中。而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同时也有着最体系化的茶叶生产技术和最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历史已逾千年,因此在整个茶叶国际贸易体系中,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即使到今天,我国在国际绿茶市场上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对国际绿茶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话语权。结合长期以来的国际茶叶贸易实践活动来看,茶叶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就需要其在贸易活动过程中,注重对合同签订时的内容和与合同相关的各个细节进行认真研究,同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合理把控,从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防范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