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的总结(共11篇)

元素的总结 第1篇

一、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元素xxx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必修一中金属钠和非金属氯气的学习,给孩子学习本章知识提供了感性认识材料,为物质结构、元素xxx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同时,本章知识的学习也后面的选修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基础。

二、 教学内容

《元素xxx》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的结构、元素xxx的结构、元素在xxx中的位置表示等。教学中,应以元素的原子结构为基础,通过相邻原子在原子结构上的区别找出元素xxx的编排规则。这不仅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本质决定现象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也训练了孩子的思维。对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孩子起到导学作用。

元素的总结 第2篇

一、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二、主要化合价

(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

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元素的总结 第3篇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了解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3.  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xxx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xxx。

4.  使学生对核素和xxx有常识性的认识。

能力目标:

1.  学习前人在理论、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规律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2.  培养搜集资料和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xxx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元素的性质、元素在xxx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核素、xxx的概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复习]什么是元素xxx?它的实质是什么?

[引入]根据元素xxx,每隔一定数目的原子,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象排日历一样,将100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排列成一个表,叫。

[板书] 第三节

是元素xxx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对学好中学化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板书]一、的结构

展示挂图,指出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国外不一定用这种,指导学生归纳编排原则:

①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xxx一个横行。

③     将最外层电子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似)的元素按电子层的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xxx纵行。

具在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板书]1。周期

学生观察填下表:

归纳:7个横即7个周期

xxx数  =  电子层数

每一周期都是以碱金属元素开始到卤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xxx数

起止元素

包括元素种数

核外电子层数

H~He

不完全周期

Fr~112

[介绍]第6周期中,57号元素到71号元素,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第7周期中,89号元素到103号元素,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也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为了使表的结构紧凑,将全体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分别按周期各放在同一个格内,并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把它们分两行另列在表的下方。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多数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元素,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

[思考]如果不完全周期排满后,应为几种元素?

同学数一数xxx中有多少个纵行。

[板书]2。族

(1)       概念:xxx中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族,族的序号一般用xxx母表示。

(2)       分类:

第Ⅷ族

由       和

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由 元素组成的族。

最外电子

数至个

最外层电子

数至个

最外层电子数为个或个

纵行数

注意:(1)xxx_有18个纵行,16个族。

(2)主族的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  该元素的最高化合价数

[板书]3。过渡元素

介绍过渡元素。

动手:指导同学们画出元素同期瑶框架图。

 

讨论:第Ⅰ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n,则与其同周期的Ⅲ的原子序数可能为多少?

[过渡]元素在xxx中的位置,反映了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一定的性质。因此,可以根据某元素在xxx中的位置,推测它的原子结构和某些性质。

[板书]二、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在xxx中位置的关系

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与元素在xxx中位置

讨论: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板书]结论: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判断:①硒酸与高溴酸的酸性强弱

②H2Te与HI的稳定性

③LiOH与Be(OH)2的碱性。

讨论:以碱金属和卤素为例讨论同一主族元素从上至下,元素性质将如何递变?

[板书]结论:同主族从上至下,元素的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判断:①H2SO4和H3AsO4的酸性

②HCl和 H2Se的稳定性

③Ca(OH)2和Al(OH)3的碱性

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0

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金属性逐渐增强

B

Al  Si

    Ge  As

         Sb  Te

              Po  At

中什么元素的金属性最强?什么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为什么?

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与最外电子层中电子的数目有密切的关系。

[板书]2。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xxx中位置的关系

对于主族元素:最高正价 =  族序数

最高正化合价 + ∣最低负价∣ =8

作业 :P111一1。2。3。4。5。6。7

P113。三 1。2。3

第二课时

思考:现已发现118种元素,是不是等于118种原子?

问:什么叫元素?

[板书]三、核素、xxx

科学研究证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例如:1H(氕、H)、2H(氘、D)、3H(氚、T)     (D和T不稳定、易裂变)

[板书]1。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上述1H、2H、2H就各为一种核素。人们又把质子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xxx。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xxx,如:1H、2H、2H三种核素均是氢的xxx。

注意:(1)两同:同质子、同元素;两不同:不同中子、不同原子。

(2)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

(3)核电荷数相同的不同核素,虽然它们的中子数不同,但是属于同一种元素。

(4)xxx是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的互相称谓,不指具体的原子。

(5)178O是一种核素,而不是一种xxx,168O、178O、188O是氧元素的三种核,互为xxx。

[板书]2。元素、核素、xxx之间的关系如右图:

     3.xxx:

氢有三种核素,氯有两种核素,求HCl有 种。

xxx

①同种元素的核素的化学性质一致。

②同种元素的各种核素的原子百分比一般不变(个数比)。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其原子百分含量相加)

(4)近似原子量=各核素的原子的质量数乘以其原子百分含量相加。

[板书]四、元素xxx和的意义

学生阅读后归纳:

1.  的提出者: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2.  意义:

(1)       预测新元素

讨论:今后发现的第120号元素应位于xxx中的第几周期和第几族?应与哪些元素的性质相似?

(2)       寻找原料

①     农药——氟、氯、硫、磷、砷附近

②     半导体——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

③     催化剂——过渡元素

④     耐高温、耐腐蚀性的合金——过渡元素。

作业 :P112一、8  二  三4。5。6   四

元素的总结 第4篇

展示《元素xxx》挂图,指出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国外不一定用这种,指导学生归纳编排原则:

①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xxx一个横行。

③     将最外层电子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似)的元素按电子层的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xxx纵行。

具在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板书]1。周期

学生观察《元素xxx》填下表:

归纳:7个横即7个周期

xxx数  =  电子层数

每一周期都是以碱金属元素开始到卤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xxx数

起止元素

包括元素种数

核外电子层数

H~He

不完全周期

Fr~112

[介绍]第6周期中,57号元素到71号元素,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第7周期中,89号元素到103号元素,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也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为了使表的.结构紧凑,将全体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分别按周期各放在同一个格内,并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把它们分两行另列在表的下方。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多数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元素,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

[思考]如果不完全周期排满后,应为几种元素?

同学数一数xxx中有多少个纵行。

[板书]2。族

(1)       概念:xxx中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族,族的序号一般用xxx母表示。

(2)       分类:

第Ⅷ族

由       和

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由        元素组成的族。

最外电子

数  至   个

最外层电子

数   至   个

最外层电子数为  个或  个

纵行数

注意:(1)xxx_有18个纵行,16个族。

(2)主族的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  该元素的最高化合价数

[板书]3。过渡元素

介绍过渡元素。

动手:指导同学们画出元素同期瑶框架图。

元素的总结 第5篇

元素xxx教案分享

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结构元素xxx》(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了解原子课外电子的排布,能描述元素xxx的结构。

内容分析:元素xxx是元素xxx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学情分析: 元素xxx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xxx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xxx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但是对元素和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内容的需要,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xxx的实质,为学习元素xxx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2、初步掌握元素xxx的结构,知道某元素在元素xxx中的位置。

评价设计:

本课采用复习回顾和课堂回答的形式巩固2个学习目标。本节主要通过问题来导学,即教师设疑,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释疑。不但能有效地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地进行有效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展示元素xxx,引导:这幅表格包括了人类发现的所有元素。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元素的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可是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看这幅表格里面藏有什么样的秘密。

2、内容组织:

复习回顾:我们首先来回顾下初中学习的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

提问:原子主要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学生回答,教师投影:原子的组成

讲解:初中时学过,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用“A”表示,“Z”“N”分别表示质子数和中子数,即Z+N=A,在化学中我们用AZX表示某原子。除了这种表示原子的方法外,我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回答:还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练习:对照元素xxx,画出前三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投影前三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问题1:这种排列具有什么特点?(提示:横行按什么顺序排列;纵行按什么顺序排列)

学生讨论

总结:横行: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xxx一行,这样形成的横行称为周期。纵行:按照电子层数递增,在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xxx一列,这样行成的纵行称为族。

问题2:前三周期中,电子层数和xxx数有什么关系呢?最外层电子数和族序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讨论:

师生总结:在前三周期中,元素电子层数和xxx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和主族序数相同。在元素xxx中,任一周期的xxx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过渡:下面我们具体来学习元素xxx的有关知识。

投影:投影元素xxx。

问题3:参照元素xxx,观察每一周期(横行)有哪些特点?各周期元素分布如何?

学生讨论回答:元素xxx中,每一横行既为一个周期,每周期所含的元素个数逐渐增多。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第一周期到第七周期,元素种数分别为2、8、8、18、18、32、26。最后一周期没有排满。

投影小结:元素xxx共有7行7个周期,每一周期元素个数并不一定相等,

xxx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问题4:与每一周期元素作对比,族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每一族元素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元素xxx共有18个纵行,即有18族。每一族所含有的元素个数不相同。中间元素个数少,两边的元素个数多。元素xxx中虽然含有18个纵行,但不是18个族,只有16个族,每一族含有的元素个数不相同。

投影小结:族主要有主族(A),副族(B),零族和VIII族。

问题5:具体某元素(如:N),我们如何表示它在元素xxx中的位置呢?

学生讨论:

教师讲解:元素xxx包括横行和纵行。因此,我们在表示某元素在元素xxx中的具体位置的时候,既要表示出它所在的周期,又要表示出它所在的族。格式为:第X周期第Y族。氮元素的表示这是:第2周期第ⅤA族。在表示元素位置时候,主副不用汉字,用“A”、“B”表示,前面的序数也不用汉字而用相应的数字表示。

投影小结:元素xxx中,周期用纯数字表示,族用“Ⅰ~Ⅶ”和“A”和“B”表示。“A”代表主族,“B”代表副族。如:“N”所在的位置为第二周期第ⅤA族。

练习:写出下列元素在元素xxx中的位置: Na    V   CI   Sn    Cu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学生板演,教师对错误的地方作必要的更正。

过渡:学习元素xxx的结构,关键是指导我们实际的运用。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

随堂练习:投影:

3、课堂小结:投影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元素xxx的结构,同学们在课后应该及时复习,掌握元素xxx的结构,会表示元素在xxx中的位置。

4、布置作业:投影

1、熟记1~36号元素顺序和符号

2、熟记主族和零族元素名称和符号

元素的总结 第6篇

元素xxx教案范例

一、课程标准要求:

能描述元素xxx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xxx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教材整体分析:

本节在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xxx、元素xxx和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之后,通过探究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使学生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通过整合ⅶA族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和探究金属钾的性质,使学生学习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让学生了解元素xxx,认识元素xxx,体会元素在xxx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即位、构、性)的关系,初步学会在元素xxx和元素xxx的指导下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对化学1和初中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同时体会元素xxx、元素xxx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以第3周期元素和ⅦA、ⅠA族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

2、了解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xxx;

3、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

4、了解元素xxx在指导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2、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学会在元素xxx和元素xxx指导下探究和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后作业】

教材P27页第3题

【课后练习】

1、下述事实能够说明硫原子得电子能力比氯弱的是( )

(A)硫酸比盐酸稳定       (B)_比硫化氢稳定

(C)盐酸酸性比氢硫酸强   (D)硫酸酸性比高氯酸弱

2、电子层数相同的三种元素X、Y、Z,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顺序为:HXO4>H2YO4>H3ZO4,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 X>Y>Z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Y>Z

(C)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X>Y>Z

D)单质与氢气反应容易程度:X>Y>Z

3、按C、N、O、F的顺序,下列递变规律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B)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C)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增大   (D)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大

元素的总结 第7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元素xxx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3.  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xxx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xxx。

4.  使学生对核素和xxx有常识性的认识。

能力目标:

1.  学习前人在理论、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规律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2.  培养搜集资料和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元素xxx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xxx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的性质、元素在xxx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核素、xxx的概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什么是元素xxx?它的实质是什么?

[引入]根据元素xxx,每隔一定数目的原子,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象排日历一样,将100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排列成一个表,叫元素xxx。

[板书] 第三节 元素xxx

元素xxx是元素xxx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对学好中学化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元素xxx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元素的总结 第8篇

第七周期(目前已排26种元素)为不完全周期。‘’

在元素xxx中,越在左下部的元素,其金属性越强;越在右上部的元素(惰性气体除外),其非金属性越强。金属性最强的稳定性元素是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氟。

在元素xxx中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分界处的金属元素,其氧化物或氢氧化物通常具有两性,如Be、Al等。

主族元素的价电子是指其最外层电子;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是指其最外层电子和次外层的部分电子;镧系、锕系元素的价电子是指其最外层电子和倒数第三层的部分电子。

在目前的112种元素中,只有二十二种非金属元素(包括6种稀有气体元素),其余九十种都是金属元素;过渡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在元素xxx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通常在xxx的右上部的元素用于合成新农药;金属与非金属分界处的元素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过渡元素用于制造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等等。

从原子序数为104号往后的元素,其原子序数的个位数与其所在的副族序数、Ⅷ族(包括108、109、110三号元素)、主族序数分别相等。第七周期若排满,最后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8号。

同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1(第二、三两周期)或11(第四、五两周期)或25(第六周期)。

若主族元素xA所在的第n周期有a种元素,同主族的yB元素所在的第n+1周期有b种元素,当xA、yB位于第IA族、ⅡA族时,则有:y=x+a;当xA、yB位于第ⅢA~ⅦA族时,则有:y=x+b。

元素的总结 第9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xxx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编排元素xxx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元素xxx和元素xxx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跟本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xxx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及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xxx是元素xxx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初中我们学过了元素xxx,谁还记得元素xxx是如何叙述的吗?

[学生活动] 回答元素xxx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xxx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xxx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xxx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xxx就是元素xxx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xxx,不同的xxx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xxx。

[多媒体展示]元素xxx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xxx,现在我们一同研究xxx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xxx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

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

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

6.各族有何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

元素的总结 第10篇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元素xxx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3.  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xxx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xxx。

4.  使学生对核素和xxx有常识性的认识。

能力目标:

1.  学习前人在理论、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规律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2.  培养搜集资料和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元素xxx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xxx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元素的性质、元素在xxx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核素、xxx的概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复习]什么是元素xxx?它的实质是什么?

[引入]根据元素xxx,每隔一定数目的原子,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象排日历一样,将100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排列成一个表,叫元素xxx。

元素的总结 第11篇

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xxx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3)确定族数应先确定是主族还是副族,其方法是采用原子序数逐步减去各周期的元素种数,即可由最后的差数来确定。最后的差数就是族序数,差为8、9、10时为VIII族,差数大于10时,则再减去10,最后结果为族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