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的诗词 第1篇
楼台牡丹
杨广好奇花异石,曾三下江南搜寻。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后携众嫔妃、太监、宫去西苑游玩,登上玉凤楼,看到牡丹盛开,大家十分开心。但有一妃喟然叹曰:“牡丹为花中之王,颜色虽好,可惜楼高,只能俯瞰,看不清楚,辜负了这国色天香!”杨广听了,即命花师来见他命令花师栽12棵高株牡丹,要和楼台一般齐,每株着花至少3色,违命者斩。众花师吓坏了,连连叩头求饶,杨广遂命全国各地花师来洛,群策群力攻克难关。各地花师闻讯,都推举当地技艺最高者前来洛阳。其中有个花师家住山东曹州,擅长牡丹栽培。他分析牡丹的生长规律、习性与特点,想到牡丹是可以嫁接的,就和其他花师一起搞试验,选择杏树、桃树、梨树、桑树、槐树等树种嫁接,但都失败了。最后,他们把牡丹嫁接在高高的香椿树上,结果成功了。牡丹昂然怒放,高过了楼台,杨广看得清楚,不禁龙颜大悦,称其为“楼台牡丹”。
杨广论功行赏,要奖励花师,不料一个宦官贪功,硬说这“楼台牡丹”是他领头搞出来的,杨广不明就里,赏给这个宦官许多黄金和绸缎。山东花师气愤极了,回家后发誓不再干这一行,培育楼台牡丹之技术失传,楼台牡丹随之绝迹。
龙舟选美
杨广下江南时,在龙舟选有1000名美女,让她们穿上白衣,在船前拉纤。杨广在船上观赏时,看上了“殿脚女”吴绛仙,当即纳为嫔妃。杨广曾靠着门帘,对身边大臣说:“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绛仙,真可疗饥矣!”[
杨广的诗词 第2篇
西安杨广虎优秀抒情诗歌
其一 春天来了,爱情也成长了
我喜欢西湖的春天
一柳一桃,灯红酒绿
头顶脆生生的阳光
草叶绿了,爱情也绿了
没有苏小小的哀怨
没有孤山无比的凄冷
长桥之上,一场送别是为了相遇
断桥不断,浪漫的`爱情时刻在疯长
春意萌动,我的心也在萌动
站立西湖,一个人静静地
只为了缘,我在苏提
等待着,一个相爱一生的人
其二 爱情都跑到哪里去了
时间跑了,我们的誓言、约定
都被瓦解,逼仄的房檐下窒息的爱情
都被一点点消磨
无能为力,这是心底最无声的表达
西湖,我的白蛇娘子呢
打着绸伞的美女,在烟雨中
荡一小舟,朦朦胧胧,似远非远
雷峰塔下,难道法海还在兴妖作浪
爱情,爱情跑到哪里去了
难道藏在我心相印亭躲进节义亭
三生石下,再生缘呀再生缘
只是我们今天不再相见的谎言和借口
我已隐居南山,不忍再看到
诗雨的西湖,一场千年的约定再次失言
饮一口清新的龙井,心在流泪
眼睛却穿越时空,为天涯海角的你,执意再撑一把伞
杨广的诗词 第3篇
关键词:隋炀帝 文学思想 江南 山东 关陇
南北朝后期存在着三大地域文化体系①,即:江左文化、山东文化和关陇文化。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之下,三地在文学创作方面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如以文风来划分,江左文学体现的是南朝的审美趣味,而山东文学和关陇文学则可看作北方审美趣味的代表。在炀帝之前,三地文学和文学思想之间虽有过接触,相互之间也发生过影响,但就整体态势来说依然是各自发展,直到炀帝即位之后,南北文学和文学思想才向着彼此融合的方向迈进。
一、对南方文学及文风的继承
首先,炀帝推崇江南文化,迷恋江南文学的审美趣味。炀帝很早便受到了江南文化的熏染。开皇元年,十三岁的杨广被立为晋王。次年,纳萧岿女为晋王妃,萧梁宗室素来崇尚文学,萧王妃在家庭传统的影响之下亦从事过文学创作,曾作有《述志赋》,几乎全由对句组成,较富文采。对于同样喜好文学的杨广来说,萧王妃可谓江南文学的引介者。此后,杨广又有十年的南方生活经历,从开皇十年(590)至开皇二十年(600)被立为皇太子止,杨广一直都在扬州总管任上,每年只入宫朝见一次,多数时间在扬州。在此期间,他招引百余位才学之士以充晋王府学士,其中大部分为江南文士,如柳■、诸葛颍、虞世南、王胄、朱■、王■、虞绰、庾自直、徐则、徐仪(徐陵之子,见《陈书·徐陵传》)、袁宪(见《陈书·袁宪传》)等。本来就崇尚“庾信体”的杨广,在与这些江南文士交往的过程中,文学上应当也受到影响,尤其受柳■的影响最大,杨广每有文什,必令柳■润色,然后示人,可见其对江南文学审美趣味的喜好。只是由于此时文帝刻意压制江南文士,鄙弃并痛恨江南文风,杨广不敢过于显露自己的文学趣味。
即位之后,隋炀帝开始大规模地重用南方文士,一些人还逐渐进入了_的核心。他明文批评轻视南人的言论,《太平御览》卷六百二引《隋大业拾遗》曰:“大业之初,(炀帝)敕内史舍人窦威、起居舍人崔祖■及龙川赞治侯伟等三十余人撰《区宇图志》一部,五百余卷,新成,奏之。又著《丹阳郡风俗》,乃见以吴人为东夷,度越礼义,及属辞比事,全失修撰之意。”炀帝不悦,遣内史舍人柳逵宣敕责窦威等,其敕文曰:“昔汉末三方鼎立,大吴之国,以称人物。故晋武帝云:‘江东之有吴会,犹江西之有汝颍,衣冠人物,千载一时。’及永嘉之末,华夏衣缨,尽过江表,此乃天下之名都。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尔等著其风俗,乃为东夷之人,度越礼义,于尔等可乎?”②认为江南自六朝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所,尤其永嘉之后,更是文化的中心,称赞自陈入隋之士为“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这就从思想观念上扭转了轻视南人的做法。炀帝所信任者多为南士,大业元年即以礼乐之事总付柳■、何稠、诸葛颖等南士,南士总领礼乐之事,这在文帝朝是从未出现的现象。炀帝还让南士参掌朝政,如让虞世基、裴蕴等参掌机密,表明南士在炀帝朝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炀帝也开始大张旗鼓的推崇南方文风。《隋书·文学传·虞绰传》曰:“大业初,转为秘书学士,奉诏与秘书郎虞世南、著作佐郎庾自直等撰《长洲玉镜》等书十余部。绰所笔削,帝未尝不称善。……迁著作佐郎,与虞世南、庾自直、蔡允恭等四人常居禁中,以文翰待诏,恩盼隆洽。……从征辽东,帝舍临海顿,见大鸟,异之,诏绰为铭。”③虞绰、虞世南、庾自直、蔡允恭(陈灭入隋,见《周书·萧■传》)等,都是以“文翰”受到赏识,说明炀帝对南方文风的喜好程度。王胄亦“以文词为炀帝所重”,炀帝曾高度推崇王胄、虞世基、庾自直三人的诗歌曰:“过此者,未可以言诗也。”实际上是把南方作家推为创作的典范。“于时后进之士咸以二人为准的”④(《隋书·文学传·王胄传》),“二人”即指王胄和虞绰。这充分表明在炀帝的倡导之下,南方文风已成为作家的广为学习的对象。
炀帝经常开展文学活动,与南方作家切磋技艺。《隋书·柳■传》曰:“帝退朝之后,便命入阁,言宴讽读,终日而罢。帝每与嫔后
对酒,时逢兴会,辄遣命之至,与同榻共席,恩若友朋。帝犹恨不能夜召,于是命匠刻木偶人,施机关,能坐起拜伏,以像于■。帝每在月下对酒,辄令宫人置之于座,与相酬酢,而为欢笑。”⑤炀帝在文学上受柳■的影响极大,“言宴讽读”及对酒酬酢的场合中当也包含不少文学活动。炀帝还曾赐诗与南方作家,也常令南方作家奉和作诗。察逯钦立所辑《全隋诗》,存有奉和、应制、应教、应令诗歌的有:柳■、徐仪、王胄、诸葛颖、许善心、庾自直、虞世基、虞世南等,这些文学活动也必然会对炀帝本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都产生深刻的影响。《隋书·文学传·庾自直传》曰:“自直解属文,于五言诗尤善。性恭慎,不妄交游,特为帝所爱。帝有篇章,必先示自直,令其诋诃。自直所难,帝辄改之,或至于再三,俟其称善,然后方出。”⑥炀帝令庾自直“诋诃”自己的作品,并按照庾自直的意见反复修改,这一方面体现出炀帝在文学方面的宽容态度,同时也清楚地表明其诗歌创作是以南方文风为准则的,而炀帝追求南方文学审美趣味的思想倾向也表露无遗。
二、对山东文学及文风的吸纳
除了重用南士,推崇南方文风外,炀帝也起用北方的山东士人和关中士人,并将北方文学的审美趣味也纳入其文学思想体系之中。
从来源方面说,隋代的山东士人包括原北齐境内的山东本土士人和关陇境内的山东士人。关陇境内的山东士人又包括两个部分,一为随西魏孝武帝西迁入关之士的后代;一为齐亡入周、后又入隋的北齐士人,其中主要是文林馆文士。山东士人虽为杨坚代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隋文帝即位之后,却也成为被抑制的对象。正如杨金梅所言:“在全国统一后,曾经为杨坚谋取_立下汗马功劳的山东士人,转而成为最不受信任的备受打击的对象,曾经的佐命功臣几乎被黜落殆尽。”⑦而山东本土士人也同样饱受歧视,《隋书·儒林传·马光传》载:“开皇初,高祖征山东义学之士,光与张仲让、孔笼、窦士荣、张黑奴、刘祖仁等俱至,并授太学博士,时人号为六儒。然皆鄙野,无仪范,朝廷不之贵也。”⑧可见,歧视山东士人也是关中本位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陈寅恪先生即指出:继承宇文氏之遗业的隋文帝,“仍旧施行‘关中本位政策’,其统治阶级自不改其歧视山东人之观念”⑨。因而,山东士人在文帝朝大多与江南士人一样郁郁不得志,如卢思道、辛德源、李文博、孙万寿等,或沉沦下僚,或衣食乏绝,或因小事而被流放。 隋炀帝对于山东士人虽不如对江南士人那样推崇,却也并不歧视。其为晋王时就引用一些山东士人,如甚为器重清河张虔威与太原王韶,以备咨询,即位之后也任河东裴矩参掌朝政。山东的知名文学之士,至隋炀帝即位时所存无多,炀帝即位于大业元年(605),时距齐亡的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已有近三十多年之久,原入关的北齐文林馆之士在此期间已大都去世,仅剩薛道衡、孙万寿、王劭等数人仍在世。炀帝对山东文学之士是颇为重视的,如薛道衡流放岭南,时为晋王的杨广欲其经由扬州时打算向朝廷上奏留之,薛道衡不从,杨广虽然衔恨薛道衡,但是爱其才而对薛道衡依然颇为尊礼。他后来杀薛道衡,只是出于“爱其才而不能得而用之”⑩的缘故。又如,博陵崔赜“七岁能属文”,曾为杨广的侍读,后又被引为晋王文学之士。崔赜的文学才能也受到了杨广的重视,当时晋王府邸公文,大多为崔赜所作。大业五年(609),奉诏与诸儒撰《区宇图志》二百五十卷,后又奉诏作《东征记》。崔赜在文学创作方面较为活跃,“所著词、赋、碑、志十余万言”?輥?輯?訛《隋书·隐逸传·崔廓传》附《崔赜传》),应是当时的一位比较重要的作家。此外尚有杜正玄、杜正藏兄弟数人,《隋书·文学传·杜正玄传》曰:
正玄尤聪敏,博涉多通。兄弟数人,俱未弱冠,并以文章才辨籍甚三河之间。……授晋王行参军,转豫章王记室,卒官。
正藏字为善,尤好学,善属文。……大业中,学业该通,应诏举秀才,兄弟三人俱以文章一时诣阙,论者荣之。著碑、诔、铭、颂、诗、赋百余篇。?輥?輰?訛
杜氏兄弟并以文章才辩著名,尤为聪敏的杜正玄被授为晋王行参军。杜正藏兄弟三人,于大业中又“俱以文章一时诣阙”。可见炀帝对杜氏兄弟的文学才能也是相当重视的。杜正藏所著《文章体式》,成为后进之士的写作规范,则山东文学在当时文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炀帝对山东文学之士的奖掖和礼重,表
明其对山东文学及文学思想也是持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度。
三、对关陇本土文学及文风的兼容
总体上说,与文帝截然相反,炀帝对关陇集团采取的是打击和限制的政策。起初谋夺太子之位时,依靠杨素、杨约、宇文述等人,清除了以高■等关陇勋贵为代表的_集团。即位之后,为了稳固统治,又对以杨素为代表的关陇士人予以严厉的打击。虽然如此,炀帝毕竟出生并成长于关中地区,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关陇文学的某些影响,其文学创作是从学习“庾信体”开始的,“庾信体”便是当时关陇地区流行的文风。炀帝对关陇文学也是持一种兼容的态度,他与关陇作家之间的文学往来也颇见于史籍记载。如史祥“少有文武才干”,伐陈有功,后从晋王击破突厥。杨广为太子时就曾遗书史祥,盛赞其武功,并曰:“亲朋远矣,琴书寂然,想望吾贤,疹如疾首。”?輥?輱?訛表达了欲拉拢结交的意愿。史祥的答书几乎全由偶句构成,颇富文采,可见其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学才能。炀帝即位后,史祥平定了汉王杨谅的反叛,炀帝赐诗表彰曰:“伯■朝寄重,夏侯亲遇深。贵耳唯闻古,贱目讵知今!早■劲草质,久有背淮心。扫逆黎山外,振旅河之阴。功已书王府,留情《太仆箴》。”?輥?輲?訛(《隋书·史祥传》)炀帝对牛弘更是高度推崇,《隋书·牛弘传》曰:“炀帝之在东宫也,数有诗书遗弘,弘亦有答。及嗣位之后,尝赐弘诗曰……其同被赐诗者,至于文词赞扬,无如弘美。”?輥?輳?訛又如于仲文,他在北周时曾与谯王宇文俭有过诗歌赠答,因有将领之才而受到杨广的亲幸,今存有《侍宴东宫应令诗》一诗,作于杨广为太子之时。这说明炀帝对关陇作家也是比较重视的。
炀帝经常开展集体的文学活动,以此作为切磋技艺的手段。如炀帝作《白马篇》、《纪辽东》、《悲秋诗》,王胄亦有《白马篇》、《纪辽东》二首、《奉和悲秋应令诗》以和之。炀帝“常自东都还京师,赐天下大■,因为五言诗,诏胄和之”(《隋书·文学传·王胄传》);炀帝有《春江花月夜》、《谒方山灵岩寺诗》、《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诸葛颖则有《春江花月夜》、《奉和方山灵岩寺应教诗》、《奉和通衢建灯应教诗》以和之;炀帝有《四时白■歌》二首、《望海诗》,虞世基则有《四时白■歌》二首、《奉和望海诗》以和之;炀帝有《献岁燕宫臣诗》,虞世南则有《奉和献岁燕宫臣诗》。可见炀帝与臣下诗歌交往之频繁。值得指出的,其中当有一些规模较大、参与者较为广泛的活动,只是由于作品散佚,其具体情形已无法确知。但有些大规模的集体赋诗活动则可考知,如炀帝有《月夜观星诗》,诸葛颖、虞世南皆有《奉和御制月夜观星示百僚诗》的和诗;炀帝有《幸江都作诗》,虞世基、虞世南俱有《奉和幸江都应诏诗》的和诗;炀帝有《临渭源诗》,柳■有《奉和春日临渭水应令诗》、薛道衡有《奉和临渭源应诏诗》;炀帝有《冬至乾阳殿受朝诗》,许善心、牛弘皆有《奉和冬至乾阳殿受朝应诏诗》;从诸葛颖、虞世南、蔡允恭、弘执恭均有同题的《奉和出颍至淮应令诗》,可知这也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活动。从这些活动的参与者来看,大部分为江南文士,然亦有些活动是将江南文士、山东文士和关陇文士都囊括在内,这说明了炀帝对三地文士及文学的重视。炀帝的出发点虽在于附庸风雅和以诗娱乐,但也体现了其在审美趣味和文学思想方面兼容南北的倾向,为南北诗风的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① 杜晓勤:《地域文化的整合和盛唐诗歌的艺术精神》,《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② (宋)李■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710—2711页。
③④⑤⑥⑧?輥?輯?訛?輥?輰?訛?輥?輱?訛?輥?輲?訛?輥?輳?訛 [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9页,第1742页,第1423—1424页,第1742页,第1717页,第1758页,第1747—1748页,第1494页,第1496页,第1309页。
⑦ 杨金梅:《隋代诗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80页。
⑨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⑩ 孙大莉:《隋炀帝诛杀薛道衡、王胄原因探析——〈隋唐嘉话〉笺证二则》,《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二辑。
参考文献:
[1] (唐)魏征等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 (唐)令狐德■等撰.周书[m].北京:中
书局,1971.
杨广的诗词 第4篇
杨广的春江花月夜赏析
杨广的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太熟悉了,这不是初唐张若虚的名篇么?杨广这个名字,自然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这不就是著名的暴君和昏君隋炀帝么?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你或许精怪了吧?其实,《春江花月夜》是陈朝已有的乐府吴声歌曲,并非张若虚的首创。杨广昏则昏矣,其诗却颇能为初唐之先声,亡国之君,多被毁誉,我们暂时忘却张若虚那首青春的歌唱,也姑且不去想隋末的昏暴统治,而只顾专心来欣赏本诗的阔大精工之妙,再看看作为诗人的杨广,到底具有何等样的诗才。
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共有二首,本诗是第一首。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这两句是说,暮色中的长江,风平浪静,水波不兴;大江两岸,鲜花盛开,春意盎然。
这是日落后的长江,经过了一天的潮涨潮落,它终于等候到了夜晚休憩的时刻,只见暮霭沉沉,江水浩淼,它平坦宁静,不想再起伏动荡了。春天夜晚的温煦,感染万物,连长江也像个春夜困慵的少女,伸长了纤长的腰肢,睡得是那样的温驯、柔和、安宁。在这波平浪息之时,两岸的千树梨花万树桃,如今却也不愿让春夜就这么冷落下去,都张开了花瓣,吐露出花蕊,散发出花香。春花对春夜多情,春夜也不曾辜负春花的美意。渐渐的,当花儿开到一朵朵饱满的时分,清逸的花香终于聚汇成了一阵芳香的氛围,缓缓的拂散了江面上沉沉的夜气。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这两句是说,忽然风吹波生,水中的月影摇晃不定;潮头浪花飞溅,与大江中的.星光共明。
披着一身星光月色的长江,在春睡中呼吸到了芳香的气息,懒懒的动了动久睡的身姿。虽说是漫不经意的一动,可到底是长江在欠伸,顿时便荡起了水波、升起了浪潮。波潮带动了本来稳稳的镶嵌在静静水面上的星月倒影,只见这些晶光闪烁的倩影忽而随着水波涌向前方,挤成一个大亮点;忽而这个大亮点又被潮水倒推回来,散成无数道流光。这是一个绮丽而又奇异的幻境、一个开阔而又壮观的画面:明月和群星不再高拱在夜空,却成了流动在水上的精灵,它们从潮水中诞生,在流波中消融;如此来来去去、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长江刚才还是明珠缀袍,转身已是遍体银光飞舞了。
如果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相比,可清楚的看出其描写“春江花月夜”是受到本篇启示的。杨广这首诗在描绘春江花月夜花开景色这方面,具有开先河之功,起了示范作用。诗中一个“满”字写出了花朵无隙,簇簇挤挤之状;而“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佳句描绘了一个绝妙的“江流扶明月,潮水涌星光”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启发了张若虚的灵感,在他的《春江花月夜》中脱化出“海上生明月”的优美诗句,潮水这一景象又启示了张若虚在诗中开拓出一个极为阔大的春江意境。
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其诗歌的风格是丽而不艳,柔而不淫,有正言之风,雅语之气。
张溥《汉魏六朝三百家集题辞·隋炀帝集》中云:“陈隋文哀,帝王有作,与众同波。”南朝至隋,帝王诗中不作王霸之语,而与民间诗人同一风格,确是一种良好的风气,杨广的诗风功不可没。
附录:《春江花月夜·其一》隋:杨广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
白话译文:
暮色中的长江,风平浪静,水波不兴。
大江两岸,鲜花盛开,春意是那么浓。
忽然风吹波生,水中的月影摇晃不定。
潮头浪花飞溅,与大江中的星光共明。
隋炀帝杨广(569年-6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杨广的诗词 第5篇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这两句是说,暮色中的长江,风平浪静,水波不兴;大江两岸,鲜花盛开,春意盎然。
这是日落后的长江,经过了一天的潮涨潮落,它终于等候到了夜晚休憩的刻,只见暮霭沉沉,江水浩淼,它平坦宁静,不想再起伏动荡了。春天夜晚的温煦,感染万物,连长江也像个春夜困慵的少女,伸长了纤长的腰肢,睡得是那样的温驯、柔和、安宁。在这波平浪息之时,两岸的千树梨花万树桃,如今却也不愿让春夜就这冷落下去,都张开了花瓣,吐露出花蕊,散发出花香。春花对春夜多情,春夜也不曾辜负春花的美意。渐渐的,当花儿开到一朵朵饱满的时分,清逸的花香终于聚汇成了一阵芳香的氛围,缓缓的拂散了江面上沉沉的夜气。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这两句是说,忽然风吹波生,水中的月影摇晃不定;潮头浪花飞溅,与大江中的星光共明。
披着一身星光月色的长江,在春睡中呼吸到了芳香的气息,懒懒的动了动久睡的`身姿。虽说是漫不经意的一动,可到底是长江在欠伸,顿时便荡起了水波、升起了浪潮。波带动了本来稳稳的镶嵌在静静水面上的星月倒影只见这些晶光闪烁的倩影忽而随着水波涌向前方,挤成一个大亮点;忽而这个大亮点又被潮水倒推回来,散成无数道流光。这是一个绮丽而又奇异的幻境、一个开阔而又壮观的画面:明月和群星不再高拱在夜空,却成了流动在水上的精灵,它们从潮水中诞生,在流波中消融;如此来来去去、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长江刚才还是明珠缀袍,转身已是遍体银光飞舞了。
如果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相比,可清楚的看出其描写“春江花月夜”是受到本篇启示的。杨广这首诗在描绘春江花月夜花开景色这方面,具有开先河之功,起了示范作用。诗中一个“满”字写出了花朵无隙,簇簇挤挤之状;而“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佳句描绘了一个绝妙的“江流扶明月,潮水涌星光”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发了张若虚的灵感,在他的《春江花月夜》中脱化出“海上生明月”的优美诗句,潮水这一景象又启示了张若虚在诗中开拓出一个极为阔大的春江意境。
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其诗歌的风格是丽而不艳,柔而不淫,有正言之风,雅语之气。
张溥《汉魏六朝三百家集题辞·隋炀帝集》中云:“陈隋文哀,帝王有作,与众同波。”南朝至隋,帝王诗中不作王霸之语,而与民间诗人同一风格,确是一种良好的风气,杨广的诗风功不可没。
附录:《春江花月夜·其一》隋:杨广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
白话译文:
暮色中的长江,风平浪静,水波不兴。
大江两岸,鲜花盛开,春意是那么浓。
忽然风吹波生,水中的月影摇晃不定。
潮头浪花飞溅,与大江中的星光共明。
隋炀帝杨广(569年-6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杨广的诗词 第6篇
_天上转, 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 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 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地, 钟发琉璃台。
咏鹰诗 - 隋代·杨广
迁朔欲之衡, 忽投罻罗里。 既以羁华绊, 仍持献君子。 青骹固绝俦, 素羽诚难拟。 深目表兹称, 阔臆斯为美。 惊兽不及奔, 猜禽无暇起。 虽蒙鞲上荣, 无复凌云志。
悲秋诗 - 隋代·杨广
故年秋始去, 今年秋复来。 露浓山气冷, 风急蝉声哀。 鸟击初移树, 鱼寒欲隐苔。 断雾时通日, 残云尚作雷。
杨广的诗词 第7篇
《隋炀帝杨广》观后感
看了两本《隋炀帝杨广》的书,心里感慨万分。在这里就谈下我的感想。
说到隋炀帝,大家并不陌生。并且一听到这个名字马上会给他来两个定义:昏君、暴君。是他让一个强大的隋朝迅速灭亡了。关于他的骂声,从隋末农民起义一直骂到现在。有些人甚至怎么骂都不觉得过瘾。是的,隋炀帝的确有罪,但我们不能因一罪而废百功啊!他做得对的地方还是需要肯定的。
首先我认为他有理想,有追求,更有抱负。他有超过汉武雄风的雄心壮志。他要建立比汉武帝更大的功业。他要做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皇帝。在他即位之初,就定年号为大业,意在表明自己雄心壮志。但繁体字的业拆开来就是苦和末,大业就是大苦末,很不吉利。有人劝隋炀帝换一个年号,隋炀帝偏偏不信邪,一直不肯换。可见在他心里,成就一番大业就是他的理想、抱负。
再者,他有自己理想奋斗的精神和精力。有学者统计,隋炀帝在为十四年中,待在大兴城的时间累积不足一年,在东都洛阳时间累积也不超过四年,其余时间都在各地巡游,视察各地情况。一个皇帝,为了成就一番大业,他放弃了在宫中贪图享乐的机会,用自己的精力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其中,他为了加强对西部地区的控制,亲自西巡行河西走廊,一路上爬山越岭,最窄的路只容许一个人过去。有时从清晨到夜晚都没走完。好多士兵因此死在路上。而隋炀帝本人也是狼狈不堪,吃尽苦头。最后走到了玉门关,在这里设置了四个郡,从此青海和新疆部分地区,纳入了大隋版块,为了成就一番大业,为了开疆扩土,他吃尽了苦头。最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做到了!至少在疆域上,他超过了汉武帝。
不仅如此!隋炀帝也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亲征吐谷浑,将其版图纳入隋朝。他北巡草原,_厥启民可汗跪在地上请求隋炀帝赐他改穿汉服。他三次亲征高句丽,梦想着像汉武帝一样将其纳入中原王朝中。他营建东都洛阳,并以此为中心修建人字型京杭大运河,只为了让东西南北地区平衡发展。此外,他建了很多大粮仓,唐太宗曾称赞他留下了50年都吃不完的粮食。而且,大隋王朝的疆域更是在隋炀帝时期达到了全盛。
但他性格中的急功近利,爱讲排场,刚愎自用,性情暴虐,把一切都毁了。大业元年,也就是他一即位,就马上下令修建东都洛阳。不久,又下令修大运河,在大运河还没修完时又下令修长城,不久,又大量征发男丁来拉他的巨型龙舟下江南,其规模宏大,讲尽了排场。他自己倒是出尽了风头,可苦了这么多拉船的老百姓。之后又征发大量男丁,三征高句丽。这样,老百姓就吃尽苦头了,没完没了的一个接着一个的大规模工程让他们去做。做累了想休息下还得挨监工的皮鞭,所以不少人死在这些大规模工程中。隋炀帝如此急功近利,8年内就完成了3项大工程,但谁知这么短的时间内有这么大成就,这背后有多少老百姓因此而死去?然而三大工程完成,百姓本以为可以安定下来时,隋炀帝却又三征高句丽,这让百姓忍无可忍,顿时揭竿而起。这才导致隋炀帝在亲征高句丽时后院起火,不得不赶回来镇压起义,三征高句丽也就无功而返。这就是急功近利,爱讲排场的.后果。
他的性情暴虐则表现在不把百姓当人看。他曾说天下就是人太多,人一多就会聚在一起变成盗贼,所以该杀的人就杀。这不是反人民吗?他的刚愎自用则表现在他的一句话:我最讨厌别人来劝谏我,他一定是想通过进谏博得好名声,谋求大官。要是这样,我一定会立刻将劝谏的人宰掉。就算就再怎么强,再怎样聪明的人,也一定要虚心纳谏才行,这个最基本的道理,他不懂,他认为自己是英雄,百姓都是蝼蚁,只有自己的决策才是英明的。最后,农民起义,大臣反叛,隋炀帝众叛亲离,在江都被兵变的手下绞死,一代天子就这样死于非命。死后唐朝给了他一个最差的谥号“炀”。可怜他志存高远,雄才大略!因为对待百姓的错误态度和自己的急功近利,刚愎自用。让自己死于一片骂声中,而这些他建立起的功业也在骂声中被掩盖起来,留给唐朝人乃至今日的我们一些教训!
杨广的诗词 第8篇
杨广弑父杀兄历史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小时候的杨广长相俊美,很受父亲杨坚喜爱,杨坚建立隋朝之后,立刻就封了13岁的杨广为晋王。但当时无论杨广多么的受皇帝杨坚的宠爱,太子的宝座却始终被他的大哥_所占据着。杨广因为在统一战争中功劳在_之上,又自恃得到父皇的宠爱,他处心积虑地准备要把大哥_从太子的位置上赶下来。
太子_的性格慈善宽厚,博学而有远见,是个合适的守成之君的人选。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他性情较为脆弱,追求豪奢的排场,这一点是勤俭节约的隋文帝所不喜的,但总归是无伤大雅。_让隋文帝最不满意的一点是,在百官面前_以太子身份过分地接受他们的朝贺甚至是投效,表忠心。再加上_在少时养成的四处沾花惹草的毛病,也使独孤皇后非常讨厌,这一切都被杨广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自幼聪明的杨广,为了早日实现做皇帝的梦想,他很早就开始费尽心机地伪装自己。杨坚非常崇尚节俭,杨广就迎合父亲的这个心理,当父母要去他的府邸时,命令自己的妻妾全都躲起来不准露面,只有杨广自己和正妻两人站在大门口亲自迎接父母,还特意找来一些年纪大,姿色很一般的仆妇穿着打起补丁的破旧衣服来侍奉父母亲,并把王府中乐器的丝弦全都弄断,装作许久未碰的样子。
不明真相的杨坚夫妇看到杨广的生活过得如此简朴,心里自然非常高兴,而一再联想到太子_平时奢侈浪费的生活,自然杨广在他们心中的分量就逐渐的越来越重了。
杨广一边在独孤皇后面前搬弄是非,一边与大臣宇文述商议,联系重臣靠山王杨素,陆续清除支持太子的大臣们,随后又出面谎称太子_企图谋反,终于迫使隋文帝杨坚下定决心把_贬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
隋炀帝杨广当上太子之后,为什么还要弑父杀兄?
说起来,当上太子还要弑父杀兄,杨广这么做的原因实在是令人羞耻,如此不忠不孝的行为在注重忠孝文化的封建社会是人神共愤的事情。
本来,已经成功坐上太子的宝座,杨广应该继续伪装自己,等待登基为皇帝的最后时刻。可是,杨广并未因为当上太子而放松警惕,或许是因为自己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得太子之位的,杨广害怕其他的兄弟也效仿自己,未免夜长梦多。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太子之位,杨广又伙同杨素玩弄阴谋,把自己的四弟蜀王杨秀骗进宫,让杨坚把他也贬为庶人并软禁在自己的宅邸当中。
到了仁寿四年(604)七月,杨坚病倒在宫中,贪恋皇位的杨广早已等待的有些不耐烦,他找杨素商议,结果杨素的信却阴差阳错地落入了重病之中的杨坚手里。据《大业拾遗记》记载,当时气得半死的杨坚打算重新立_为太子,谁知消息走漏,杨广听说后立即把宫中的侍卫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然后派张衡进宫刺杀了杨坚,同时伪造诏书,赐大哥_自缢。至此,杨广终于踏着一路血腥坐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
杨广的诗词 第9篇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对于作为老师的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不论什么学科,什么专业,因人而异都十分重要,阅读自然也不例外。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到:
1、作为教师,自己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怎样因材施教,怎样指导
学生去阅读,爱学生爱上阅读。首先要抓紧读书,拓宽阅读面,提高阅读素养,这样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高品位的阅读,才能更好地激发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2、阅读课形式可丰富些,不要一味只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书,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读自己读到的好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朗读他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并谈点阅读感想,进行介绍交流。
4、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干预。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抽学生介绍阅读内容、并对故事情节进行复述,交流体会,展览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通过检查,老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学生阅读质量不断提高。
3、建设读书型班级。鼓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小书库,并在班级书柜进行不定期的交流,以形成“人人有书读”的局面,“人人爱读书”的'氛围。
我们要真真正正明白自己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言传身教,爱自己的学生,尊重自己的学生,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老师,爱上阅读!
杨广的诗词 第10篇
关键词:《全唐五代词》;诗词之辨;词的起源;词学观念
一代文集的编纂,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古籍整理工作,更可贵的是能为学术研究提供基础性的工作,上世纪末由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合力编纂的《全唐五代词》便是这样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唐五代词的整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从明代开始有人关注,到最新版的《全唐五代词》,先后有几代学者倾注到其编纂过程中来。相较于唐五代之后的全宋词、或者全清词,唐五代词在数量上不能与它们相比,后来的学者每一次修补全唐五代词,新见补入的绝对数量并不可观,但是由于唐五代词处于词发展的源流阶段,其词体特征不如后来的宋词明显,鉴于前代编纂者对唐五代词作为词发展萌芽阶段的模糊性、复杂性特征的认识不足,其唐五代词的编纂自然存在着诸多缺憾。可以说,历代学者对唐五代词的编纂过程正体现了词学观念不断进步、成熟的过程。
”不就是由一个七字句拆分成的两个三字句吗?更多的诗人作词时则是以写诗的方式来填词,如元和十四年,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所作的《竹枝词》之三:
江畔谁家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怨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又如词调《杨柳枝》,刘禹锡有《杨柳枝词》:
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白居易也有《杨柳枝词》: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取新翻杨柳枝。
此时不断翻唱的《杨柳枝》歌词,也是七言绝句体。
此外,早期词作中词多以调为题,以词调为歌咏内容的核心,题目与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与诗歌“即事赋诗”的传统相似,也显示着早期词与诗歌的密切联系。所以,当董逢元看到杨巨源、施肩吾、李商隐、释齐己等人的本为离别所感而发的杨柳诗,误为词调《杨柳枝》,以及将《采莲曲》当成《采莲子》,都是早期词近诗体、调即内容的特征所致,他从外在形态上对诗词作出的区分,也是造成部分诗歌误入《唐词纪》中的一个原因。
杨广的诗词 第11篇
老乐文学――展现文学爱好者风采的阵地。
春天,万木尚未复苏,柳树就已经绽出了点点鹅黄色的芽苞,向人们示意着春天的来临。千百年来,不少名人志士和墨客骚人,与柳树结下了不解之缘,以柳入题,不知赋予了它多少美妙动人的诗情画意,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美妙诗章。
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佳句。唐代大学士贺知章《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柳树的风姿描绘得惟妙惟肖。全句没有一个柳字,但春风绿柳,生气勃勃的形象跃然纸上。大诗人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繁花空扑地,绿条丝弱不盛莺”。更是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描绘出一幅使人目迷魂飞的情景。唐代诗人杜牧的《咏柳》诗:“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写的是早春柳树以绰约的风姿,迎接宫廷里的纤纤女子争相探春的场面,虽未浓荫覆水,但它却是独步早春,成为泄露春光信息的使者。还有李涉的“锦池江上柳垂桥,风拥蝉声送寂寥;不必如丝千万缕,只禁离恨两三条”。则写的是秋景中的柳丝,同样也是脍炙人口的咏柳名句。
人们喜受柳树,还懂得它“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的情怀。在咏柳诗中,可看到一些名人知晓物候事理。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初入凉州(现甘肃武威)一带之时,深深怀念离别的亲人,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咏柳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为内地已春暖花开,杨柳青青,但诗人刚到的凉州之地还相当的冷,而西去的玉门关外更是被严寒笼罩,杨柳还未发芽,深深怀念内地的故旧友人,于是写出了不免有些哀叹的悲凉之句。柳树独引春风无限情,历来被人广植于河堤、庭院。唐代柳宗元,他在被贬作柳州刺史时,不忘种树,并写下了《种柳戏题》一诗:“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柳州柳刺史 ,种柳柳江边”。清末重臣左宗棠率部新疆戍边,东起潼关,西到新疆,沿途大种柳树,被称为“左公柳”。他的幕僚杨昌浚写诗记载了他的功劳:“大将西征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至今平凉、六盘山、阿克苏等地,还有一些几人合抱的“左公柳”,给荒原增添了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