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诗绝句(优选3篇)

情诗绝句 第1篇

关键词:《戏为六绝句》 杜甫 诗论 矫正 突破 推美 人文精神 当下意义

戏为六绝句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唐诗研究专家马茂元先生在《论》中曾说:“唐代诗论家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与批评,是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问题。”马先生为什么会认为“艰巨而复杂”呢?笔者认为,一方面,因为这涉及到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涉及到文学的审美特征和社会功能等重大理论问题;另一方面,这又与唐朝尤其是初唐历史时代、作家个人经历,以及创作风格、审美趣味、语言技巧等相关。面对“时人”的纷纷扰扰,安居于浣花草堂的杜甫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写下这首“以诗论诗”的《戏为六绝句》。杜甫的诗论观是在陈子昂、李白等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这其中既有矫正,又有突破和推美,从中也折射出“诗圣”的人文情怀和为学精神。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此句意为,庾信的文章(包括诗赋)到了老年显得更加成熟了,高超雄健的笔力随如潮的文思,自如挥洒。一个“更”字,体现了杜甫对这位六朝文学的代表人物倾注了更多的欣赏和赞美。这与以前的文论家、诗论家的一片贬抑声、责骂声截然不同。如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仆尝暇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窃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令狐德棻在其编纂的《周书·庾信传》中称:“然则子山(庾信字)之文,发源于宋末,盛行于梁季。其体以淫放为本,其词以轻险为宗。故能夸目侈于红紫,荡心逾于郑卫。昔扬子云有言:‘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若以庾氏方之,斯又词赋之罪人也。”在这全盘否定六朝文学,过分贬抑庾信的一波又一波声浪中,杜甫冷静而又响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这绝不是一种刻意叛逆,或是标新立异,而是一种深沉的理解、独到的发现。这种力拔流俗的矫正,也引发后来者对六朝文学及庾信等人研究、评价趋向更全面更客观。明人杨慎在《丹铅总录》曾说:“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

“王杨卢骆当时体”、“龙文虎脊皆君驭”。初唐四杰作为一个文学群体,在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发展中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他们共同反对了上官仪之流的宫体诗风,表现了改进齐梁诗的新倾向。闻一多先生在《四杰》中称:“卢骆的歌行体是以市井的放纵改造宫廷的堕落,以大胆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促;王杨的五律,是从台阁移至江山和塞漠,才有了低回与怅惘、严肃与激昂。”可是“尔曹”“今人”却哂笑四杰:“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杜甫对此作了义正辞严而又入情入理的分析:一方面指出“王杨卢骆当时体”,“当时体”即指四杰诗文体裁和风格在当时自成一体;另一方面又赞美四杰为“龙文虎脊”(指毛色斑驳的骏马,这里喻指千里马)。王士禛《古诗选·凡例》言:“大复(何景明)《明月篇序》谓初唐四子之作,往往可歌,其调反在少陵之上,韪矣。”周振甫先生在评注《戏为六绝句》(其三)也强调:“这里显出初唐四杰的诗风是刚健的,所以用千里马作比,指有风骨的。”今天我们研读四杰之诗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卢照邻《长安古意》,“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骆宾王《在狱咏蝉》)。那魄力,那豪情,那叹息,那呐喊,回旋于沧海桑田、变动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历久不绝!正如杜甫所言:“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情诗绝句 第2篇

关键词: 李白 绝句 内容 艺术特色 艺术价值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是诗歌创作的天才,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从古到今征服了无数读者。李白的诗歌创作是就诗体多元的,他的乐府诗、歌行体等的创作都富有鲜明的创新性和个性特色,但是堪称一绝的还是他的绝句。袁行霈文学史对绝句有清晰的解释:“绝句体制短小,适于写一地景色,一时情调,可它离首即尾,易流于浅露,所以绝句贵在含蓄。但若刻意锤炼,又流于斧凿,所以绝句贵在自然天成。”[1]李白爽朗的个性,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便形成了含蓄蕴藉、明朗精炼、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的艺术特色,达到了中国古代绝句创作的最高境界。

李白的绝句创作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明人胡应麟《诗籔》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2]清人许学夷《诗源辩体》说:“太白五七言绝,多融化无迹,而入于圣。”[3]赞许的评价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目前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绝句诗的专门研究很少,下文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探究李白绝句诗的艺术价值。

李白的绝句共159首,其中五绝59首,七绝80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有赠寄诗、山水诗、怀古诗、宫怨诗等。无论是哪种题材的诗,李白的绝句无不格调明快,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无尽情思。

李白的绝句中赠友人的作品占很大比重,佳篇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这些诗歌或述别时离愁,或述别后怀念,或追诉昔时交游,或称颂对方情谊,常常感情深厚真挚,具有相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开头两句,李白营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意境:孟夫子向西辞别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向扬州出发。充溢着蓬勃向上的情怀,一扫前人离别诗的黯然与忧伤,这是李白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清人孙洙在评点《唐诗三百首》时,在“烟花三月下扬州”下批道:“千古丽句。”[4]此说甚是。结尾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出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孤帆一片呈现在诗人眼帘,逐渐消融在蔚蓝天空的尽头,此时此刻只见滚滚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泻而来。俞陛云《诗境浅说》中评点道:“襄阳此行,江程迢远,太白临江送别,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深苦深也’。”[5]诗人的离别深情从对一片孤帆的牵肠挂肚的关注到远影到碧空尽,从空间方位上的移动乃至时间的推移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深情扯在孤帆上,弥漫在天尽头。

李白还有不少描写山水风景的佳篇。其中像风格清新隽永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题目中的“独”为全诗之眼。首句写鸟儿于高处飞尽,写出山内空旷,暗指山势高拔;次句写云儿孤闲,又为敬亭山披上一层神秘面纱;第三句中的“相看”,似有与友同游之感,似与诗眼有违,然末句“只有”一词却点睛提神,将诗人独坐山中时的寂寞心情与寂寞、静谧的山景的冥会写得深幽、巧妙。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点道:“前二句以云鸟为喻,言众人皆高取功名,而己独坐翛然自远。后二句以山为喻,言世既与我相遗,惟敬亭山色,我不厌看,山亦爱我。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5]

怀古,即怀念古昔的感情,可以说是构成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成分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成分,李白的绝句中也不乏怀古诗的佳作。如《岳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春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是一首览历史遗迹,述怀古之情的作品。前两句描写旧时的庭院,荒废的楼台,耳边听到的是河边采菱姑娘的歌声,此情此景让人不甚忧愁。“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而直到如今仍然保持不变的只有河西那边的夜空中放射着的光辉的明月,还是那个当初曾经找过吴王宫殿中的美人西施的明月。黄叔璨在《唐诗笺注》中评点道:“吊古深情,语极凄婉”。[4]

李白的绝句,特别是七言绝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他的绝句有很多是具有清新纯朴的民间气息和活泼生动的民歌情调的拟民歌作品,如《静夜思》、《巴女词》等。如宫怨诗《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题虽为“怨”,却无一字怨言。写女之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诗中女子从室外望月被露水打湿袜子到室内帘后、隔帘望月,以痴望月亮的情状传无限怨情。全诗写得轻盈、干净。“初则伫立玉阶,立久罗袜皆湿,乃退入帘内,下帘望月。未尝一字写怨情,而此人通宵无眠之状,写来凄冷逼人,非怨而何!”[4]

李白绝句主题丰富,多表现他某刻的神至感悟,余味隽永。作品着力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人性的、人情的美,生活情趣浓郁,反映出李白的纯真童心和多彩内心。李白对多种主题的成功阐发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宝库。

李白擅长绝句,他的五绝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如《静夜思》、《劳劳亭》等。其中《静夜思》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仅用四行寥寥二十个字就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了一幅月夜思乡图。含蓄美是中国古汉诗突出的民族风格特征之一和美学原则。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绝句含蓄蕴藉的特征,不事雕琢便明快地道出了浓郁的思乡之情中最动人的那一点,遂引起千载之下人们的普遍共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道:“旅中之思,虽说明却不说尽。”[4]充分说明了李白这首诗含蓄蕴藉的特点。

李白的七绝功力更深,语言明朗精炼,声调和谐优美,不论写景抒情,都能做到深入浅出,使读者一接触就了解喜爱,但又经得起咀嚼玩味,吟诵不厌。李白的绝句接受了南北朝民歌和南朝诗人谢眺的明显影响,融入了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以气贯穿的表现手法,带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清代许学夷《诗源辩体》说:“太白七言绝句,多一气贯通,最得歌行之体。”[3]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首句写庐山香炉峰的概貌:一个“生”字,化静为动,原本静止不动的香炉峰,在诗人笔下成了烟云缭绕仙境。次句写瀑布的全貌:“遥看瀑布”是点题;一个“挂”字,与“遥看”照应,化动为静。第三句写瀑布的气势:“飞流”,写瀑布凌空而出、飞散而落的姿态;“直下”,显示了瀑布飞流急湍、势不可挡的力量;“三千尺”,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瀑布直泻的高度。瀑布山高水急、气势雄壮的动态美得到了尽情的展示。结句写对瀑布的感受:“疑是”,化实为虚,瀑布就像是天上的银河掉到了人间。法这是比喻、是夸张,更是使人雄奇瑰丽的想象。手法高妙,想象雄奇,形胜神似,气韵生动,只有天才的情思才能写出如此形象生动而又引人浮想联翩的杰作。难怪东坡盛赞此诗为“古今咏瀑布之最佳诗篇”。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最有名的一首绝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首句,一大清早,诗人告别长江上游的白帝城,从彩云笼罩的白帝城,到千里之遥的江陵,只用了一天就返回来了。此句化用“朝辞白帝,暮到江陵”,一方面使表现舟行快绝的字句凝练了许多,同时又注入了充沛的感情。“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对比。“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江流之快、归舟之疾,而且透出遇赦后重获自由的喜悦、轻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桂馥在《札檏》说:“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4]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还是个人心情的表达,总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既可形容快,又可视为人生经验的总结。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每于此处用意。”[4]李白的绝句的意境清新明丽,在于月亮等优美的意象的使用。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吟诵的是天高气爽的秋月的印象。峨眉山是天下闻名的四川的一座名山。高挂在山峰顶端的半圆的秋月,把她美丽的身影投到平羌江的水面;无情的江水,把她揉扯成无数的碎片,化做闪光的淩淩细波,把他带向远方。

夜半李白的船离开了清溪,直驶遥远的三峡。明月啊,我本想彻夜陪伴你,可恨山影无情,使我再也无法看到你的面容,只好带着这种空想,奔渝州而去。王世贞《艺苑卮言》言:“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锤炼之妙。”[4]

综上所述,李白的绝句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赠寄诗真挚感人,山水诗清新隽永,怀古诗吊古情深,宫怨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五绝,七绝佳作不胜枚举,五绝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七绝更是功力深厚,明朗精炼,深入浅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日常生活的感悟中,兴到神会,一挥而就,韵味无穷,展现出自然美和人性美,也体现了其绝句含蓄蕴藉、明朗精炼、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3.

[2]裴斐,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406.

[3]许学夷.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205-231.

情诗绝句 第3篇

一、追求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它是解开中国古典诗歌奥秘的金钥匙。通过对王安石诗歌意象的透视,我们可以真实地探索其创作审美的情感历程。王安石晚期绝句意象主要有如下特色:

纵观王安石晚年绝句会很容易地发现,复现率最高的是自然意象,而极少出现社会意象,这与前期绝句迥异,在诗人晚年诗的自然意象世界里,“水、云、山”的出现频率为最高,王安石有意或无意地将它们大量摄人自己的绝句里,如“亦欲心如秋水静,应须身似岭云闲”(《赠僧》),正表明他内心深处努力追求的境界,即所谓“闲澹”。

在色彩意象中,以“绿”为多,有二十多处,其诗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堪为千古绝唱。可以说在诗人晚期绝句的色彩世界里,以“绿”为主色调,“绿”不仅充满生趣,而且给人以宁静美,闲适之趣又可见一斑。

意象是诗人内心观照,“梅”“菊”“松”“竹”等高洁性格且在民族心理积淀中占重要位置的意象,在王安石绝句中出现不少。就以咏梅诗为例,梅是王安石吟咏最多的花,咏梅诗约占其全部咏花诗的三分之一,其中咏梅绝句有十多首,其他一些诗中也出现“梅”的意象。透过诗人对梅花知己般的赏爱之情,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高洁的品格。《梅花》诗是诗人咏梅绝句中的佼佼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严冬季节,群芳纷谢,百花凋零,独有梅花凌寒而放,“凌寒”体现了诗人对梅性格的赞美之情。“遥知不是雪”写出梅花颜色上的洁白。末句则是对梅花内在美的由衷的赞叹,梅不仅有雪的高洁,更有香的品格。在这首诗中,“凌寒”、“暗香”、“雪”三者从不同角度对“梅”的品格进行了层层深人的全面展示。咏物必言志,在“梅”的身上,寄托着诗人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种逆境与艰辛中的顽强和风骨。

试看《北城》诗,“青青千里乱春袍,宿雨催红出小桃。回首北城无限思,日酣川净野云高”,诗人在金陵北城游春时,面对大好春光,引出无限思绪。首二句描绘了一幅春景图。首句是一个大景,不仅看出景中有人,而且增加了视觉冲击,写出春色的迷人。第二句中“雨”“小桃”“红”三个意象,构成一幅富有动态美的小景。“青青”与“红”皆为色彩意象,映衬鲜明,共同渲染出春光的明媚与绚丽。第三句写人,点明“无限思”。末句又转人写景,选取“日、川、野云”三个意象,共同组成一幅旷远图景,再加以醉人的春日阳光的照耀,诗人情思之绵远可见矣。统观这首《北城》诗,诗人没有直接抒写心中的情思,而是选取富有表现力的自然物象,将自己难以言说的情绪蕴含其中,借写景意象,传达出一个幽远而又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的内心世界。意象语言的运用,是王安石绝句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创造的前提条件,也是其唐诗风韵的根源所在。

秀雅而密集的意象语言的运用,使得王安石晚期绝句呈现出含蓄凝炼的审美特色,以一种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传达出闲静、深婉而又丰富的情感内涵,进而形成浑成的意境。作为北宋第一位绝句大家,其后期绝句艺术之所以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根源即在于此。

二、刻意用典

三、追求禅意

在主持了将近8年的“熙宁变法”之后,王安石晚年退隐钟山,自此清心寡欲,潜心研究佛法,与佛教禅宗结下宿缘。其晚期诗作深受禅宗影响,在内容与风格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的不少佛诗文字浅显自然,诗意恬淡明静,给人以悠然自得、亲切在即的感受。如他的《题半山寺壁二首》云:“我行天即雨,我止雨还住。雨岂为我行,邂逅与相遇。”其中蕴含着“因缘和合”、“万事皆有定数”的佛性之说,在寥寥二十字的小诗中显得自然熨贴、浑若天成。其二云:“寒时暖处坐,热时凉处行。众生不异佛,佛即是众生。”前两句说众生之事已寓说佛性之理,后两句在此基础上说众生与佛的共同性关系更是简洁透彻。体现他深悟禅宗的平常之心,也从参禅中寻求精神寄托,借助佛理来解脱自己的精神苦闷。王安石晚年诗歌艺术性极高,了解王安石晚年诗歌的这些特点,对我们整体把握王安石作品的风格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林青.福建宗教[J].2005,(5).

[2]林成伟.王安石与禅[D].暨南大学,2003.